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东方或者西方,无论亚洲或者欧洲,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在此一时节,电影《南京照相馆》“静悄悄”地来了,看了一些宣发,若干推介,但总体上看,营销并没有铺天盖地,路演也并没有未出炉之前就已经大张旗鼓,堪称低调内敛,不事张扬;而在此多年前,曾经有电影《屠城血证》,取材与《南京照相馆》有类似之处,虽然说,如今的技术手段,如今的呈现方式,已经远非《屠城血证》的年代可以比拟,但就南京大屠杀,已经多有文本,《南京照相馆》,能够旧曲新唱后来居上说出新意演出新意吗?看过电影,不胜感慨,此一电影,约略来看,至少有三点,让人欣喜。
一、小空间里的大时代。
《南京照相馆》,很质朴很直白的名字,没有宏大的叙事野心,没有拉大旗谋虎皮的阵仗,千年的古都,板荡的山河,外族的入侵蹂躏,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它没有全景式呈现的勃勃野心,它只是选定这一小小的城南贡院街上的小小吉祥照相馆,借助于这样逼仄狭小的空间,管窥这样的一个国家的首都所遭受的空前绝后的凌辱与杀戮。照相馆是一个小小的支点,是一个取景留影的所在,但这里的小小的镜头,跨越千山万水,横扫百年忧患。这一民族的忧患悲伤,来自下关江面上的《南京条约》,来自曾自称天京十余载的残酷游戏,来自130年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更来自120年前在中国土地上明火执仗旁若无人的两大邻国的激烈角逐。凡事皆有逻辑,一切都有因果。在这样的层积日累变本加厉之上,是九一八事变,是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最终在88年前一个古老国家首都的沦陷,一衣带水的邻邦铁骑长驱直入,疯狂杀戮,横冲直撞,灭绝人性,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为黑暗最为令人恐惧的一页,这一页,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相比,毫不逊色;这一页,与卡廷惨案相比,难分伯仲。多年之后的张纯如,重新审视抚摸这样一段令人窒息的沉重一页,终至抑郁难禁,饮弹殒身;曾经身历其境的美国人魏特琳,噩梦纠缠,难以自拔,最终也是自杀而去。哈金曾有《南京安魂曲》,写尽这一古城当年的绝望与伤痛,写尽这一古城的不堪与无助。《南京照相馆》选取这样的山河破碎时代的一隅来折射透视艰难绝望时代的屈辱与抗争,小人物无意之间的偶然发现,要留此光影证据,以待将来为证,别具慧眼,切口小,巧妙用力,事半功倍,在同类影视制作中后来居上。
展开剩余44%二、小人物中的大悲欢。
《南京照相馆》中的人物,并不繁杂,都是身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照相馆的小老板,邮差,巡警,多少有点体面的翻译官,身份驳杂谈不上体面的毓秀,没有刻意地涂抹所谓中日人士之间的爱情纠葛,没有异想天开的运用什么日本人的视角,大都是贴近当时南京的市井人物引车卖浆者流,七位卑微小人物,不同的身份,迥异的诉求,他们被突如其来的重大事变推动到了一起粘连到了一起,面对这样的巨变危局?究竟该怎么办?路在哪里?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如何面对生死?看不到置身事外的拔高,看不到不合生活常识的幼稚化的神剧化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然,妥帖,令人震颤,也令人泪目。
三、小视角也有大主题。
当然需要大制作大视野一样的史诗性作品,但除了《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大撤退》《莫斯科保卫战》《大决战》等,也还是需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故事讲述,这样的人物呈现。以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文本,各有千秋,而不大令人满意的,往往是过于求大贪全,题目很大,主题先行,故事非但没有说好,还往往画蛇添足,剑走偏锋,分散了主题,结构了庄重,在一次又一次的廉价消费与图解中令人遗憾地如水月镜花,了无印痕,昙花一现,经不起审视,经不起推敲。《南京照相馆》本有所张本,并非闭门造车向壁虚构,因其贴近当时的社会状态民情民意,因其尊重历史叙述的自身逻辑,再在此基础之上的二度创作,而这样的创作尊重生活恪守规律,在处变不惊细致淡定中呈现出了大主题、大气象。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硝烟散尽八十载,今日的山河早已无恙,但历史深处的回响依然激荡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南京照相馆》,以如此光与影人与事,打捞历史记忆,可圈可点,值得一看。
发布于:江苏省蜀商证券-可靠的配资平台-配资网了解网上炒股公司-十大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